動手術的迷思: 前金後禮才有保障?

紅包場文化不適用在醫院內,還是找個好醫生開刀才有保障!

紅包,白袍,Dr. Right

[案例]

陳先生從年輕時一直都不忌口,由其嗜吃燒烤煙燻類的東西。在某一次的健康檢查中,發現了大腸癌,需要開刀摘除腫瘤。家人一聽到要動手術,開始打聽哪位醫生最擅長這種手術,希望能夠有最好的醫療品質。

決定好主刀醫生後,陳太太硬是要包個紅包給醫生。即使週遭的親友都說:「現在不是規定不能包紅包了嗎? 」陳太太還是不放心,認為給了紅包,才會得到醫生的特別關照。再動刀前的最後一次門診,陳太太陪同先生進診間後,偷偷的將紅包拿給醫生。醫生收下後回應了: 「請放心」。頓時全場心照不宣,氣氛詭異。

[事實]

在台灣早期時候,確實存在著送紅包這個「不成文規定」。近幾年來,衛福部三令五申地禁止醫師受收紅包,加上網路相當普及,有些醫師擔心拿了家屬紅包之後,被轉載於網路上,影響自己名譽。但道高一丈,部分習慣收紅包的醫師還是巧立名目,繼續收紅包。

據了解,有些教授級醫師成立了基金會或是某某病友團體,作為收紅包的管道。由醫師或護士暗示病人或是家屬,能否捐一筆錢給基金會。但這些捐獻,究竟是用作醫療研究或流向醫師口袋,恐怕是病人永遠不會知道的。

有人不收紅包,卻是光明正大地收取所謂的「指定醫師費」或是「手術材料費」,一名北部著名的外科醫師就以收取昂貴的「手術材料費」而出名,想找他開刀,可得多支付八萬元的費用。有的病人反而稱許這種收法,因為願者上門且行情透明,不用費疑猜。

[高醫Q的做法]

事實上,大部分醫師是不收紅包的,但有些家屬就會為了心安,而主動要送,反而弄得醫病關係有些尷尬,醫師收不收,都為難。

如果在康復回家後再送個小水果禮盒或是一張卡片,表達對醫療團隊的感謝。這種方式既能兼顧人情,也能避免醫病之間的尷尬,會是一個比較可行的方法!

作者: Dr.Right Blog

為您解答看醫生時的種種問題。 看病不求人,來試試 Dr. Right !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Twitter picture

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